高纖食品真的「高纖」嗎?
稍微有點營養常識的就知道,九成以上的台灣人都嚴重缺乏纖維。而市面上也不乏琳瑯滿目的「高纖」飲料或食品。
根據營養建議,成年人每天需要 20–35 克膳食纖維。但多數人一天連 10 克都不到,超市賣的茼蒿一袋只有3克纖維,而多數人都以為外食吃了1/3袋的菜就覺得當餐有吃蔬菜很健康。這也是許多人便秘、排便不順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為什麼纖維不足會影響排便?
膳食纖維大致分為「粗纖維」與「水溶性纖維」兩種。
-
粗纖維:來自蔬菜、全穀類,因為不容易被消化,會成為糞便的主要結構。沒有它,腸道就缺乏「可以排出來的東西」。有了這個結構體,糞便就可以把腸道中的髒東西刮走,隨著排便一起把它們沖進下水道。
-
水溶性纖維:例如常見的 菊苣纖維、難消化性麥芽糊精。它能幫助腸道潤滑,但分子太細小,無法形成糞便的本體。
這就像是建房子:粗纖維是鋼筋水泥,能撐起整個結構;而菊苣纖維只是潤滑劑,雖然有幫助,但無法獨立完成任務。
菊苣纖維、難消化性麥芽糊精不是壞東西,但常被過度神化
市面上很多「高纖飲品」標榜 7 克纖維,但如果全靠菊苣纖維、難消化性麥芽糊精,其實就像拿到一張「空頭支票」,數字很好看,但沒甚麼用。
短期內可能覺得腸道比較好排便,但因為缺少糞便結構體,效果有限,甚至會出現糞便鬆散、不成形的情況。
這並不代表這些小纖維不好,而是它 只能當配角。在我們的產品「超級包」裡,也有添加菊苣纖維,原因是希望在補足粗纖維的同時,也能幫助糞便不要過硬過乾,讓腸道排便更順暢。
想體驗「真正的高纖」?
如果你想立即感受到膳食纖維的差別,只要 一天吃進四袋超市的蔬菜(大約 15 克纖維),就會很有感覺。這樣的攝取量雖然還沒達到建議標準,但已經能大幅改善腸道狀況。
簡單來說,想要改善排便與腸道健康:
-
以粗纖維為主(蔬菜、全穀類),幫助糞便成型
-
搭配水溶性纖維(如菊苣纖維),幫助糞便潤滑
-
水分、油脂要足夠,糞便太乾硬會有另外一種困擾(卡住)
✅ 總結:
「高纖」理論上是個好東西,但台灣有用的高纖產品比例其實不高。真正能改善腸道、增加飽足感的,是蔬菜和全穀類帶來的完整粗纖維。菊苣纖維不是壞東西,但它只是配角,不能單靠它解決問題。
想要健康的排便與腸道環境,答案還是回到最單純的飲食平衡。
如果一天要吃進四袋超市蔬菜很難,可以考慮我們的超級包,一包等於兩袋蔬菜的完整膳食纖維,外加15克蛋白質,搭配豆漿等飲料當成穀物飲喝,取代碳水化合物可以同時達到增加纖維、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的攝取,同時還能夠幫助熱量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