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擷取自宅哥老實說 Podcast 】
今天的主題是餓,餓是一個詞,但我常常覺得它不夠精確,就跟Happy、Ecastasy、high三種都是在表達偏開心那邊的感受,但三者不太一樣。就我看來,餓這個詞,至少就有三種以上不同原因造就出來的餓感。每一種餓的成因和感受都不太一樣,但是我們說出來常常就只會吐一句餓,這樣真的很難溝通。不是說餓的人詞句貧乏,而是我覺得語言本來就有點難跟上,最近三十年才出現的高血糖狀態。為什麼會說最近三十年,因為肥胖問題就是近五十年才開始的,而會有肥胖問題的原因很可能是七十年前開始的食品工業,倒楣的是,營養科學好像是四十年開始。事實上,我覺得人類本來就該先對不懂的東西推出理論出來,有了假說以後,我們才有辦法去設計實驗慢慢驗證,只是今天要講的東西牽涉到了人體的感受,很難有實驗去驗證,所以我直接乾脆放棄查證。
放棄查證不代表毫無有我個人感受,還有看過一些相關論文到目前為止還沒被論文打臉的經驗。
第一種餓是習慣餓(工人餓)
每天時間到了就會餓,平常午餐是12點吃,哪怕11:30剛喝完一杯珍奶,有些人的身體就是會習慣性地反映12點了,這時候可以吃東西了。然後很習慣地把一整個便當吃完,習慣的力量很強大,可以讓工作效率加快,也可以保證你把過多的熱量吃下肚。一旦了解這只是習慣餓的問題以後,要解決也很容易,時間到了喝點氣泡水、綠茶或咖啡就可以解決。
第二種餓是血糖落差的餓(食怪餓)
每天都吃炒飯拌麵過活,嚴重缺乏蛋白質或各種維生素,吃的都是一堆空熱量,外表一副白白胖胖的樣子,每天好像都可以吃得很飽,但進餐次數很多,每次吃完以後很快就覺得不夠滿足,所以可以不斷地吃,好像永遠吃不夠的樣子。基本上台灣的庶民食物與小吃都是這種,這種人很容易一餐沒吃手就在抖,常常這樣餓的人通常胰島素敏感度會偏低。焦慮的爆食我也覺得偏這一塊,因為血糖波動和情緒確實有正相關,這是有論文研究的。
第三種餓血糖不夠高的餓(餓鬼餓)
因為都是以醣類為主食,如果不小心去吃吃到飽,都是吃肉、菜,沒有喝飲料或配飯、麵等升糖的食物,很容易出現這種血糖不夠高,導致明明就已經再也吃不下,可是嘴巴想再吃東西的人,要滿足這種餓可能需要含糖食物才能讓這種人滿足。這種餓我覺得叫做不飽,但你很難跟很久沒有血糖不高也飽的人說明這種感覺。
從上面三點看起來,如果要解決飢餓這個問題的方式,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攝取會刺激血糖的食物,然後熱量也要吃足,因為第二種餓是血糖忽高忽低導致的落差感,第三種餓則是平常習慣血糖高檔,即使明明已經飽到再也吃不下了,但是因為血糖還沒到就覺得不夠滿足的感覺,還是想吃。
但問題在於,如果不刺激血糖的話,頭三天到頭三周很容易還是會有第三種餓的狀況。最近流行的低GI飲食、減醣飲食、生酮飲食,在我看來,都是類似的東西。
飽其實也有分,至少有分胃被塞飽,血糖高到飽、營養素充足不會餓的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