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減肥還是健康,現在的資訊通常都很混亂,常常一個節目會跟你說椰子油好,哪裡好,怎麼好。然後過一陣子可能跳出另一篇文章告訴你,椰子油不好,怎樣不好,哪裡不好。最後可能過幾天某個專家又出來說,其實都可以,只要不要過量就好。
這種案例相信大家都經歷過,我們都很希望營養這種東西能夠有像牛頓三定律一樣的法則,不過事實上那不會發生。我們只能依循著大方向,有問題慢慢調整,畢竟營養不適合牛頓三定律的這種Holy grail聖杯式的理論。不應該有任何一個邏輯是講出去以後,好像你拿了聖杯一樣大家都要跟你跪。但現在事實上就是這樣,講到減肥,大家都會講要少吃多動。每個人講的好像自己都很會減肥一樣。就連不算瘦的蓬鬆仔,穿 T-shirt 看得到乳型的男生,這些人講減肥要少吃多動也可以振振有詞。
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,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,適合的方式也不同。這句話聽起來很像幹話,但這是真的狀態。體脂超過35%的人的減肥計畫和體脂只有25%的減肥計畫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,你叫35%的人越級打怪直接尻25%體脂人的計劃,通常是執行失敗。不然就是會有溜溜球效應。
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溜溜球效應是甚麼,這邊解釋一下,所謂溜溜球效應 yoyo effect,就是在敘述一些人的減肥方式像溜溜球一樣,很快就掉下去,掉下去以後又很快又彈回來。瘦超快,然後復胖也超快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有個節目叫 The biggest loser,台灣好像翻譯叫做減肥達人吧。這個節目就是找一堆胖子,透過專業的運動教練和營養師,讓他們用超快速的方式達標減肥目標,過程中就會去拍攝那些地獄式的減肥運動或飲食。然後不斷用鏡頭語言暗示你這些胖子以前多可憐,這是他們的 second chance。這個節目我在不同時間點看過兩三次了,可能是飯店旅館房間或是網路有人轉貼,但每次都連一集都看不完。我每次看都覺得很噁心,說不出來的噁心。我覺得參賽者本身是胖子我一點都不覺得不可憐,但節目鏡頭一直暗示這是他們的 second chance 有多重要。相對於胖子,裡面的教練態度也被塑造的像高高在上,整個節目的設計讓人非常非常地不舒服。
後來這個節目停播了,停播的具體原因不是歧視,而是參加這個節目的人,很多人就算瘦了,後來也都復胖了,而且這些參賽者很多後來都站出來控訴說這個節目對他們造成傷害。總之,這個節目就是溜溜球效應的最好例子。一個節目,一個叫做減肥達人的節目,一個有錢的節目,請了專業的營養師和健身教練,這群專業最後搞砸了,他們傷害了這些參賽者,也把這個節目搞到停播了。
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縮影,瘦身產業的龐大,不需要多講,包括了健身房、診所等等。相關產業30年了,肥胖問題一直存在。我甚至常常覺得,很多人對於減肥這件事情有很大的誤解。有時候甚至是這些聖杯概念和商業行銷搞的。讓每個人都有很嚴重的錯誤認知,很多人想到要減肥,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到運動。但實務上,我沒有遇過一個專業的健身教練敢說在減肥這件事情上,運動的重要性大過於飲食。會這樣說的人,就我遇過的,通常是減肥沒成功或是需要減肥的人。
村上春樹說過一句話,他每天跑步,就是為了晚上多喝一杯啤酒。聽起來是很浪漫的作法,但實務上,就是有人每天跑步膝蓋會被磨損,就是有人跑步跑到關節發炎跑不動。這些人可能也不胖,他們很努力,努力的執行自以為的認知卻失敗了,搞不好那麼努力卻失敗了以後,還要被那些不需要努力或沒努力過的別人指責說他們不夠努力。
在我看來,這真的很讓人難過。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人適合的做法,但很少人會好好地去解釋這些不同階段的人或是生活狀態的吃法,例如說,我們很常看到有媒體說生酮飲食很不好,也很常聽到有人出來鼓吹生酮飲食有多好多好。但到底事實是甚麼呢?我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說,生酮飲食再差,都比多數人的飲食內容還好。
直接以我當例子好了,我以前吃的三餐大概就是火腿蛋小冰奶,喝小冰奶是因為我怕胖,午餐是便當或是麥當勞大麥克餐,晚餐是subway或便當
這樣的飲食聽起來還算不糟吧?我沒有喝飲料,便當都會有三菜一肉,甚至常常會有subway,但實務上我算過,我以前一天下來的自以為還算健康的飲食,結構就是高碳高脂的組合,碳水化合物45%、油脂45%,這是被證明對心血管非常不好的飲食,也容易造成三高甚至是糖尿病。
而生酮飲食呢?不但沒有科學證明它會造成三高,它還被美國糖尿病協會寫進第二型糖尿病可以參考的飲食。
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飲食是我以前的吃法,也是我認為多數人通常這樣吃的內容組成,你去指責生酮飲食的人說你很不健康,那麼生酮飲食的人罵回去你才不健康,你全家都不健康其實是活該,但可能你根本不會痛,因為你覺得生酮飲食的人都是偏激仔。
講到這,你就該執行生酮飲食嗎?欸,等一下。生酮飲食執行上有超~~~級多細節要留意,有一堆人吃生酮飲食吃錯方式,結果身體發炎爆痘等等。像我之前說的,每個人的每個狀況都不一樣,要以當下那個人的生活方式去討論最準。
更具體一點來講,減肥根本不是你開個菜單就可以解決的事,而是要針對那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背景,用你熟悉的各種不同學術論文與經驗,去做適合他飲食的建議。
以我最近的例子就是我們百貨櫃位的一個 PT,他有興趣減肥,於是我們見面聊以後,我發現最有效率的做法是,我問她現在三餐都吃甚麼,怎麼吃,在哪吃,通常都花多少錢在吃飯上,多久聚餐,聚餐都吃甚麼,然後假設我是他,我接下來會怎麼吃,再按照他個人喜好微調。
這位PT是個可愛妹妹,他說他體脂不高,大概只有26左右,三餐很習慣早餐吃起司蛋餅加熱狗或是鐵板麵,午餐晚餐因為是服務業的關係,有時候不吃,有時候在家吃奶奶煮的,晚餐因為家裡旁邊是夜市,很容易隨便吃,吃雞排、水餃、羹麵等等的,平常很喜歡吃麵包,
針對這個案例,我可能就要先確定他真正的體脂,真的去測了以後,我們發現所謂體脂26的意思是體脂肪含量26,體脂率換算以後大概35%。像這種案例就非常基本,沒有三高,年輕,幾乎都是外食,大方向基本上真的防彈咖啡配低碳菜單隨便尻隨便瘦,為什麼?不是因為我厲害,而是之前吃的東西實在太渣了。
會說以前吃的東西太渣有兩個原因,第一個是科學證實,吃精緻加工食物通常會讓人攝取更多的熱量,第二個原因是,你不吃那些精緻加工食物以後,只剩下超健康的原型食物可以吃了。這時候去扯甚麼減醣好、生酮好還是地中海好、金字塔好都是多餘的,反正不要管,重點只有一個,我這個飲食的重點叫做,比你以前好,case close,mic drop。
好,答案很簡單沒錯,但問題是,到底菜單要開甚麼樣的食物可以讓她在上班的地方吃到呢?這就是重點了,我建議的菜單可以吃哪些食物,和他上班的地方有哪些食物不一定重疊?我建議的東西那些他喜歡吃,那些討厭吃。全部聊完一個小時也過去了,聊完方向以後,我們還要加Line,確保他平常吃的東西有沒有按照討論的方向吃。結果果不其然,有些大家都沒想到的問題出現了,他討厭波菜,吃的都是高麗菜,導致可能會有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,連帶產生酮流感的問題,這時候,用Line立刻給建議,馬上解決問題,讓人能夠繼續執行下去。
剛剛開始不到執行一個禮拜,他剛剛寄來了他和第一個禮拜的照片對比,已經看得到身體側邊有點凹進去的弧線了。我引述一下他說的話「剛剛拍了照片 好像跟第一天又差了一點」
這就是我想要強調的,寫甚麼東西對身體好,膽固醇好,甚麼時間吃好可以講一百集節目不完。但要幫助人的準確方法一個階段只要一兩個就夠了。說甚麼飲食好甚麼食品不好都不夠精確,重點是建立起前提後,我們再來討論甚麼方法可以達成目標。
試著去討論終極概念基本上是沒甚麼意義的,因為可能討論雙方的前提就完全不同了。這個例子我們下次再討論,主要是想讓大家知道,我們這邊會比較少高大尚的概念,達到目標才是重點。有時候就算我的方法跟主流觀點聽起來可能不合,但仔細討論下去你會發現,很有可能不見得是誰有錯,而是你過去誤會了一些甚麼事,而那些事情,沒人在乎。